NTU Canteen Issue: 单语 / 双语 / 多语 / 新加坡 ?


最近看了晚报/早报针对南大食阁摊位招牌事件的报导, 非常纳闷。第一反应是:南洋理工大学是南大出生,怎能有禁华文之说?另外,华文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校方又有什么权利禁华文?再者,这些摊位用这些双语招牌已有多年,并没有造成不便,为何有必要掏钱换招牌?虽然校方之后澄清是一场误会,并不反对使用双语,但歉意似乎不足。此事件所掀起的风波,也成为了质疑华文在现今社会的地位还有新加坡是否已逐渐成为单语社会的导火线。


毕竟,在以英文为行政和工作语言的新加坡,运用华语的空间已经很小。在学校里,主要的学习语言也是英语,学生们的华语程度一年不如一年。华社对教育部在2001年开办华文B课程,还有在2010提出可能把母语在小六离校会考的比重调低的强烈的反应都反映了对华语在社会定位的担忧。


我个人认为华社对此事件的疑虑和不满并非无根据。但与其他种族友人讨论时,友人们却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想法和问题:


• 印度族和马来族的摊位招牌是否可用他们的语言?若被禁的是马来文或淡米尔文,大众的反应是否也会同样的强烈?

• 多年来,摊位只使用英文和华文,其他种族都无异议,为何当涉及华文时,却成为了重大事件?

• 历史(即南大)是否应该是最重要的考量?若以那为准则,那应该如何追溯历史?新加坡从前是马来渔村,除了国歌以外,是否在其他方面也应该反映这段历史?

• 这起事件只涉及一家食阁和一个超市,虽然禁语言有很大的象征性,但这些只是南洋理工的一小部分,被认为是全校的立场,未免严重了。推断至南大从前的校门是否也将被改也 过于离谱。为何没有人提到南洋理工的中英翻译课程、华文教研中心、孔子学院等?


与友人们的谈话,提醒了我多元种族社会的视角和敏感性,也让我意识到当初决定以英文为行政和学习语言的必要性。华社在语言和其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其他种族亦同。捍卫华语和华族文化必须以多元种族社会为前提,以取得必要的平衡。


This post was first published over at Thoughts of Real Singaporeans on 24 June 2017. It is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YOU MAY WISH TO READ:


The NUS Orientation Saga: Everyone is looking for someone to blame


NTU undergraduate: Meritocracy exists in Singapore


Forget about NUS or NTU - Go For Mumbai University!